科研动态 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

中央社院研讨会 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

发布时间:2017-12-16 13:40:00

    近日,中央社院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年会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力求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势位和理论层级上,代表着近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比,源出的文化背景不同,反映的时代精神不同,立基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蕴含的阶级属性不同,因而执行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也不同。然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无疑也包含许多相通之处,具有内在契合点。

第一,两者宗教观方面具有相通之处,都具有无神论的共同特征。中国哲学没有“创世纪”的观念和关于“一神教”的启示,后世儒家不乏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大师,自秦汉至明清,从王充到王夫之,无神论汇成了儒家的主体精神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无神论,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无神论一样,都拒绝“来世”观念,主张重视现世人生和现实社会。

第二,两者在实践观和认识论上具有相通之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而重视实践、拒斥玄虚之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从孔子到荀子、王充,再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大师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他们在对“实学”和“知行”关系的论述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颇多契合之处。不同的是,儒家更多地强调“道德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张“革命实践”。

第三,两者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具有相通之处。中国哲学经典《易经》和汉译本的佛经早已明确表达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相对中国哲学的“阴阳辩证法”来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概念辩证法”经过马克思的演化成为“唯物辩证法”,从“阴阳辩证法”到“概念辩证法”再到“唯物辩证法”,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四,两者在历史观上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根源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因,认为人的道德和政治活动乃至国家的治乱兴衰与人的直接的物质利益和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历史的发展在于“势”(必然性),而不在于“圣人意”(绝对精神)。

第五,两者在道德观上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一方面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用人的社会属性来规范自然属性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并且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马克思主义主张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共产主义革命旨在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第六,两者在精神信仰和社会理想上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都反对超验的宗教信仰,但认为理想境界就是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完美统一,只有通过现实人的世代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人间天堂”。不同的是: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一种“乌托邦”,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科学和社会行动。

第七,两者在家国天下担当精神上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使命担当精神。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并追求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两者在追求天下担当精神上具有契合点。

第八,自然观和生态观上具有相通之处。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相契合。 

从实践层面看

与会学者认为,从理论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相对较多,但对实践过程当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加强实践层面讨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特色的认识。部分学者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小康社会极具中国特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概念上同中国的传统接续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实践智慧上把家庭因素复活起来。从强调大公无私到公私兼顾,从重集体轻家庭到家国同构,体现了家国共同体传统和由小康至大同的发展逻辑。

第二,治国理政实践与礼乐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政治和道德的内在关系,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礼乐治理传统。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统一、“两个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都具有强烈的中国礼乐传统渊源和特色。

第三,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围棋思维有很大关联。中国人的围棋思维注重相对优势,重视整体把握,着眼长远战略,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西方是国际象棋思维,是重心论和决胜论,在棋盘中展开厮杀以决出生死。围棋则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在此消彼长中争取相对优势。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抗日战争的持久战,以及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的战略,体现出基辛格所说的鲜明的围棋思维特色。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力于两者之间的那些共同之处所产生的文化亲和力。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所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与会学者认为,在当代时代条件下,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化形态功能的统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马克思主义贴近普通民众的具体途径与实现方式;需要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此外,应从核心精神的高度,深入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问题。

对于这次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感受深刻。他们认为,研讨会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坚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关系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需要就此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入研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年会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在中央社院召开

 

上一篇:潘岳:中华文明要为建构人类共同价值提供重要支撑
下一篇:“香港青年的困境与出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版权所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京ICP备0505063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3572